“人有祖宗,犹水木之有本源,不可忘也。父母罔极之恩,同于天地。凡我子姓亲存者,务宜随分敬养……”
江西的西北面,有一条河蜿蜒流过,这条河就是修河。而有着“华夏进士第一村”美誉的双井村,便坐落在修河上游的修水县杭口镇。
双井村自古民风淳朴,人文荟萃,据史料记载,仅宋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,其中4人官至尚书。可让人好奇的是,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双井村,为什么能造就这么多人才呢?原来,双井黄氏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,人才辈出,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氏族人一贯奉行重孝行道、重文讲礼的祖训家规。从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开始,就订立了二十条严肃的家规,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《黄氏家规》,对行孝、为友、从业、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。强调对待祖宗,犹如水木之源,不可忘也;对待父母,犹如天地之大,务宜孝也;对待兄弟,犹如连枝之人,须互助也;对待邻里,犹如唇齿之依,必相敬也。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,显扬宗祖之要务,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、文章通晓等等,不仅本族奉为祖训,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,世称“黄金家规”。
黄氏的家规家风不仅造就了双井黄氏的繁荣,而且由一村一乡辐射到一县一州,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宋代修水县就有进士160位,其中最著名、最具影响的当属宋代大书法家、著名诗人的黄庭坚。黄庭坚从小聪颖,好学上进。5岁时,即能背诵儒家“五经”;7岁时,便能写出“骑牛远远过前村,吹笛风斜隔岸闻”的诗句;14岁时,黄庭坚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带游学。在外游学期间,黄庭坚日夜牵挂远在家乡的母亲,他在诗句中写道:“三釜古人干禄意,一年慈母望归心”。背井离乡四年后,黄庭坚终于回到了家乡 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黄庭坚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。母亲看见黄庭坚每天这样为自己清洗马桶,难免有些心疼。
黄庭坚“涤亲溺器”的孝行感人至深,被载入中国古代“二十四孝”,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,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轴增添了温润莹彩的一卷。
如果说黄庭坚对母亲及家人的爱只是一种小爱,那么将父母之爱化为对广大百姓的深沉之爱则可以说是一种大爱。
黄庭坚为官清正廉明,刚正不阿,始终保持了一个士大夫清正廉洁和“不以民为梯,俯仰无所怍”的品行操守。他在太和县上任不久,就亲笔书写了孟昶《戒石铭》中的 “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。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的十六字箴言,并刻成石碑,立在官署衙前,表达和传扬匡扶社稷、廉洁从政和敬民爱民的心志。宋绍兴二年六月,宋高宗曾颁旨将黄庭坚手书的《戒石铭》颁发到全国各州县,刻成石碑,警诫官吏心怀百姓,为民分忧。
百善孝为先,孝不仅是百行之首,也是百行之先、百行之本。在双井“黄金家规”熏陶影响下走出的黄氏家族48位进士和宋朝名臣徐禧、徐俯、章鉴、陈门五杰等,就在于他们小时候就懂得孝道,无怪乎古人云:“自古清官多孝子。”
因此,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,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,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